物流信息周報丨2019年第六期
政策發布
交通運輸部:運輸電子證照監管實施方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9月2日,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公開關于征求加快推廣應用道路運輸電子證照提升數字化服務與監管能力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工作目標
推廣應用道路運輸電子證照,分系統建設開發、全面安裝部署、證照推廣應用三個階段。
2019年底前,完成系統建設開發工作。建成全國電子證照庫,完成省級電子證照系統的統一開發,以及網上便民運政系統、部移動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12328電話系統移動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部級道路運政系統的升級改造。
2020年9月底前,完成部統一開發省級電子證照系統在各地的安裝部署和聯網運行,完成各地道路運政系統的升級改造,實現道路運輸電子證照實時交互共享和互信互認。
2021年7月1日前,完成電子證照推廣工作。在經營性道路客貨運輸、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巡游出租汽車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等領域,全面推行使用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從業資格證和道路運輸證電子證照及其紙質憑證。
十八部門聯合發文:2022年電子運單基本實現全覆蓋
近日,交通運輸部、國家郵政局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推動郵政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2年,電子運單使用基本實現全覆蓋,實現單個快件封裝膠帶平均用量減少20%,85%以上電商快件不再進行二次包裝。
根據意見,到2022年,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郵政快遞服務體系,形成覆蓋全國、聯通國際的服務網絡。
屆時,基本實現郵政“村村直通郵”、快遞“鄉鄉有網點”,通過郵政、快遞渠道基本實現建制村電商配送服務全覆蓋;建成20家以上的行業科技研發中心,行業自動化分揀率超過90%,重點快遞企業國內重點城市間實現48小時送達。
據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孫文劍介紹,將推進郵件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完成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綠盾”工程建設,智能快件箱投遞率上升到12%以上。要強化寄遞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制度。
孫文劍表示,我國將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協同創新,創新交通運輸和郵政快遞合作模式。推動郵政業與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的行業間標準對接和企業間信息共享。
意見提出,將推進快遞“上車、上船、上飛機”工程,健全以縣級分撥中心、鄉鎮遞送節點、村級公共服務點為支撐的農村寄遞網絡。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郵政快遞服務體系,行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郵政和快遞網絡覆蓋全國城鄉、通達世界各國,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行業動態
8月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0.9%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2019年8月份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0.9%,較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中國倉儲指數為54.3%,較上月回升4.5個百分點。
新訂單指數回升,市場需求增勢提速。8月份,新訂單指數為50.7%,較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顯示出傳統生產建設旺季的臨近,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物流需求進一步增大。
平均庫存量指數上升,庫存周轉指數回落。8月份,平均庫存量指數為50.3%,較上月回升1.2個百分點,反映出節日因素影響,與民生相關生產企業提高產量,與物流相關的倉儲業務量增多;庫存周轉次數指數為48.4%,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從區域上看,東部地區回落幅度明顯,由于臺風等惡劣氣候因素對運輸業務的影響較大,降低了流通環節庫存周轉效率。
從業人員指數回升,物流就業形勢平穩。8月份,從業人員指數回升1.3個百分點,回升至50%,結束了該指數連續4個月位于收縮區間。顯示出物流行業整體就業形勢穩定。
從后期走勢看,新訂單指數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分別位于50.7% 和58.8%,預示隨著物流運行的需求基礎進一步鞏固,物流業務活動將延續平穩走勢。
8月份電商物流指數為111.3點
2019年8月份中國電商物流運行指數為111.3點,比上月回落0.2個點。從9個分項指數看,總業務量指數、農村業務量指數、庫存周轉指數、人員指數和實載率指數比上月回升,物流時效指數、滿意度指數和成本指數比上月回落,履約率指數與上月持平。
電商物流總需求穩中有升。8月份,總業務量指數為128.1點,比上月回升0.7個點;分地區來看,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總業務量指數環比小幅回落,但均高于全國水平,東部地區總業務量指數環比小幅回升。
農村電商需求小幅回升。8月份,電商物流農村業務量指數為127.6點,比上月回升1.4個點。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小幅上升0.2個點,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有所回落,但均保持在較高水平。
庫存周轉和干線運輸效率繼續加快。8月份,庫存周轉指數為107.6點,比上月回升0.3個點,受“818”促銷活動拉動,農副食品、飲料和酒水等快消品庫存周轉明顯加快,大家電物流訂單量明顯上升, 3C類電子產品和服裝化妝品等訂單基本平穩。實載率指數為107.3點,比上月回升2.1個點,回升至今年以來較高水平。
物流時效指數有所回調。8月份,物流時效指數為108.9點,比上月回落2.4個點。履約率指數為99.4點,與上個月基本持平。
8月中國倉儲指數顯示:倉儲需求有所回升
行業下行壓力緩解
2019年8月中國倉儲指數為54.3%,較上月回升4.5個百分點。各分項指數中,除主營業務成本指數、業務活動預期指數較上月有所回落外,其余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業務需求增長較快。8月份,業務量指數為58.8%,較上月回升8.1個百分點,達到五個月來新高,反映出倉儲業務需求增長較快。分品種來看,生產資料類中的鋼材、建材和化工等品種業務量回升較為明顯;生活資料類中的食品、服裝和家電等品種業務量回升較為明顯。
周轉效率提高。8月份,平均庫存周轉次數指數為51.7%,較上月回升5.4個百分點,結束之前連續三個月的下滑走勢回到榮枯線以上,反映出在業務需求增長較快的背景下,貨物周轉效率加快。分品種來看,鋼材、化工、食品、服裝、家電等商品周轉效率回升較為明顯。
收費價格指數繼續回升。8月份,收費價格指數為52.4%,較上月回升1.0個百分點,連續十二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反映出倉儲行業收費價格仍保持上升趨勢,且增幅較上月有所擴大。
企業效益明顯回升。8月份,主營業務成本指數為54.4%,較上月回落2.7個百分點;業務利潤指數為52.4%,較上月回升3.8個百分點,反映出在業務需求有所支撐的背景下,收費價格上漲,業務成本增速下降,盈利情況較前期有明顯好轉。
勞動力供應偏緊有所緩解。8月份,企業員工指數為52.4%,較上月回升3.1個百分點,重回榮枯線以上,反映出本月倉儲行業從業人員人數明顯增長。
從后期走勢來看,新訂單指數為58.0%,較上月回升5.6個百分點,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8.4%,較上月回落2.5個百分點,兩項指數均保持高位運行,表明需求已開始逐步釋放,在旺季預期下,企業信心恢復較為明顯,預計倉儲行業未來短期內需求較為樂觀。
《政府數據供應鏈白皮書》發布
8月27日下午,由國家信息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牽頭編寫的《政府數據供應鏈白皮書》在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期間正式發布。該書重點聚焦政府部門數據供需不匹配問題,研究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積極支撐政府數據治理與運營,助力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每周物流觀察
加速物流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解決辦法
如果把當前物流業的發展放在一個“二維平面”來觀察的話,不管是縱向對比,還是橫向整合,所呈現的是一幅“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全息圖景格局,即一方面是大量傳統物流支撐的物流經濟運行,另一方面是少量物流科技應用的高光引領。其實深入分析來看,既便是有一批高科技應用的規模化物流企業在實施現代物流戰略,但實際上也還是通過聯合或整合相關傳統企業的物流資源來構建其物流網絡或承擔其分撥配送業務。雖然不能否定標桿企業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但由此也會導致物流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可能會有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所以筆者認為,要破解這一格局,首先要正確認識構成物流業主體的企業群體,針對這個主體層面,從政策上加以扶持,從規劃上加以引導,從供應鏈一體化戰略上加以促進,才可能實現整體上的服務水平、服務質量的提升,進而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全面實現物流業轉型升級。(廣州物流與供應鏈協會2019年9月2日)
微課堂
智慧化供應鏈要關注和解決這5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供應鏈中的信息,信息被認為是實現智慧供應鏈至關重要的要素。因此,如何識別和管理供應鏈不同環節、不同主體、不同活動的信息類型,并且及時獲取信息、有效傳遞信息、整合信息實現信息質量改進,以及信息風險和安全保護等成為了供應鏈發展中必需。
其次是IT部署,即如何將各類信息通訊技術運用于差異化的業務場景。
接下來是供應鏈流程的自動化,即ICT究竟如何改變了供應鏈運作流程,替代低效率的人工活動,優化供應鏈過程。
第四是先進分析,即如何運用大數據來分析供應鏈中的問題,并且基于大數據分析,為供應鏈優化決策提供依據。
最后是供應鏈的整合與創新,即如何將IT、先進分析以及流程自動化高度實現整合,推動供應鏈的升級。并且這種整合涵蓋了三個層面,即組織間文化上的整合、戰略體系上的方案整合、運營上的實踐整合。
除此之外,還需要探索由于高度的信息化整合,如何推動了產品/服務和流程上的創新,諸如線上線下供應鏈的高度融合,復雜自適應系統的建立等。
物流競爭中的“新貴”
2018年是物流科技落地的一年,AGV機器人、快遞配送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化產品都處在落地應用階段。而2019年物流界的風向逐漸轉向了大數據與供應鏈,隨著科技的不斷注入,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大數據與供應鏈已經成為物流業降本增效、提升客戶體驗的核心,紛紛加速度駛入賽道。
也就是說,在物流科技的東風下,大數據、供應鏈已成為物流市場的“新藍海”。
供應鏈的柔性因素
所謂供應鏈的柔性,是指供應鏈的彈性,即靈活性,也就是指供應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當今市場正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征,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只有充滿柔性的供應鏈,才能對變化莫測的市場需求作出及時、快速的反應。
然而,怎樣才能使供應鏈更柔性?
1、確保供應鏈暢通
2、號準市場需求脈搏
3、增強市場反應能力
4、實行延遲制造
5、構建柔性虛擬企業
數字化產業供應鏈,助力傳統產業升級轉型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產業也面臨著新一輪的結構調整與升級。特別是特色農業、綠色食品、紡織服裝等多數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普遍面臨規模小、檔次低、品牌弱的問題。如何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中升級轉型,是各地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課題。
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強勁動力,數字經濟所創造的新模式新業態打破了傳統經濟發展根深蒂固的壟斷,使產業發展變得柔性無邊界。物流供應鏈貫穿了產品從原材料供應、生產到銷售、售后的全過程,數字化供應鏈以數據賦能傳統產業,打通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實現產業數字化,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來源:交通運輸部、中國新聞網、中物聯科技信息部、國家信息中心、廣州物流與供應鏈協會官網、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供應鏈金融學堂、億歐、暢享網、泛華集團
本文摘自網絡,由嘉誠國際整理發布,如涉及隱私侵權問題,請聯系本網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