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 聚焦2019物流高質量發展重點工作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物流業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2018年,物流業主要經濟指標處于平穩增長區間,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電商、快遞和冷鏈等居民生活消費物流需求占比提高,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明顯進展。3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4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發改經貿〔2019〕352號,以下簡稱《意見》),針對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網絡優化、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升、行業發展內生動力強化、營商環境完善、配套支撐體系構建、政策保障體系健全等六個方面提出了25項具體工作,旨在鞏固物流降本增效成果,增強物流企業活力,提升行業效率效益水平,暢通物流全鏈條運行。
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啟動建設
國家物流樞紐作為物流運作節點,是最有效率的物流鏈式服務體系。在物流樞紐服務組織不斷強化的支撐下,將不斷提升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的極化效應和輻射效應,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地區協同發展。布局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既是針對物流業發展薄弱環節的精準施策,也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長遠謀劃。
為此,2018年12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明確到2020年布局建設30個左右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國家物流樞紐;到2025年布局建設15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本次發布的《意見》進一步提到,在國家物流骨干網絡的關鍵節點,啟動第一批15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正式提上日程。
加快實施“一項”行動“兩項”工程
2018年,我國新增直接通郵建制村1.6萬個,直接通郵率超過98.9%,全國24個省份實現全部建制村直接通郵;累計建設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個,鄉村服務站8萬多個,形成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超過90%。但是農村電商發展還比較初級,貧困地區流通體系落后,甚至在某些地區至今未通快遞,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成為其高質量發展重要的“痛點”。
針對以上問題,《意見》提出,實施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實施“郵政在鄉”工程、升級“快遞下鄉”工程,完善城鄉消費物流體系。通過利用以汽車、公交車固定班車路線為主,整合私營的縣域班車路線,在途經的鄉鎮村,按照“多站合一、資源共享、互惠共贏”模式,選擇長期有人值守的客運站、供銷社、商超和郵政網點等建設快遞物流服務站;通過“農產品+大同城”寄遞服務模式、“一市一品”精品項目、“百千萬”創牌工程、“快遞+”金牌項目等,加強快郵合作、快快合作;通過農村地區自提網點、公共取送點、縣級快件分撥中心共建共享共用,合作開發運輸線路或委托第三方運輸。
探索開行國內冷鏈貨運班列
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市場發展迅猛,2018年我國冷鏈市場整體規模突破2500億元,2022年將達到4500億元規模。在我國生鮮消費需求逐年增長和消費者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冷鏈零擔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巨大。當前我國冷鏈零擔市場小B端和C端客戶需求眾多,在這種情況下探索冷鏈公路和鐵路貨運班列,有助于建立冷鏈零擔市場布局優勢。
對此,《意見》提出,探索開行國內冷鏈貨運班列和“點對點”鐵路冷鏈運輸。冷鏈物流班列的開通,將為生鮮類產品插上“翅膀”,助其“走出去”或者“走進來”。此外,隨著公轉鐵和多式聯運改革的推進,以及“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鐵路冷鏈物流的運力正逐步釋放,在超過1000公里的長距離運輸上鐵路冷鏈物流無論是價格還是時效都有優勢。
發展數字物流加快物流智慧化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傳統物流行業的應用推廣,智慧物流已成為行業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當前物流企業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數據、物流云、物流設備三大領域,2017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超過3495億元,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物流企業需在保持前端技術繼續普及的情況下,加大對末端技術的研究,加快推進現代信息技術、運輸技術及能源技術物流領域應用和集成創新。
為此,《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物流,加強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化管理系統和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應用。通過利用“互聯網+高效物流”,整合物流平臺線上線下資源,為倉儲、運輸、配送、結算、客服等供應鏈環節的物流服務體系提供國內國際物流“一站式”、“一票到底”等高價值服務;通過AI、物聯網、自動倉庫、機器人、無人機、智能移動終端等技術,實現物流訂單的便捷管理、智能調度、實時跟蹤,提高物流運營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通過利用物流信息技術,高效銜接云倉資源共享模式、物流設備共享模式、末端網點資源共享模式、物流眾包共享模式、共同配送共享模式、運力整合共享模式等,實現物流數字化發展。
作者:王國瑩
來源:山東現代電商與物流研究院
本文摘自網絡,如涉及隱私侵權問題,請聯系本網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