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從原始到智慧
伴隨著供應鏈螺旋上升式的發展,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甚至是不同的國家地區形成了不均衡的供應鏈發展狀況。為了區分供應鏈的發展水平和成熟度,我們將供應鏈管理水平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原始供應鏈、初級供應鏈、整合供應鏈、協同供應鏈和智慧供應鏈。本期,我們來具體談談這五個層次。
原始供應鏈
——并不僅僅出現在原始社會
供應鏈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恐怕要追溯到遠古時代了。
人類社會最初的商貿形式是以物易物:"我需要的你正好有,而你需要的我也有,那咱們就做個交換吧。"
但是,以物易物還算不上供應鏈,因為它缺少了供應鏈上的一個關鍵要素:資金流。
在原始社會末期,貨幣產生了,雖然那時的貨幣在外觀上與現在的貨幣大相徑庭,例如貝殼、珠玉等,但卻絲毫沒有削弱它的作用:因為有了貨幣,商品流通得以大規模開展,由此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此時的供應鏈還缺乏真正的管理,它的特點是隨機、分散,處于無意識的原始階段,故而筆者將其稱之為"原始級供應鏈管理形態",簡稱為"原始供應鏈"。
然而,并不是只有原始社會才有原始供應鏈,即便在今天,這種原始供應鏈依然隨處可見。例如,小餐館的店主到菜市場買菜,往往是貨比三家、討價還價,不論從最終購買的菜品還是選擇的商家來看,都具有較強的隨機性,沒有規范化的績效考核,沒有系統性的信息記錄,更談不上有效的內外協同。
除了小餐館,大多數夫妻老婆店的供應鏈管理也處在這個層級。據統計,國內有大約700萬家零售便利店,大部分的管理模式還處于十分原始的階段。2009年,怡亞通切入這個領域,旨在打通線下380平臺和線上星鏈平臺,構建互聯互通的O2O供應鏈生態。七年過去了,目前其終端覆蓋率也只占到市場的20%左右。而隨后殺入的京東新通路以及阿里零售通,也在這個領域內摩拳擦掌,嘗試通過各自獨特的業務模式來拉動行業供應鏈的升級,由于剛剛起步,它們的覆蓋率還低于怡亞通,但發展的潛力和后勁絕不可小覷。
初級供應鏈
——"吵架"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初級供應鏈管理形態"簡稱"初級供應鏈"。
從原始供應鏈的無意識、隨機性發展到初級供應鏈,最顯著的變化是出現了所謂的職能分工,負責計劃、采購、生產、物流、倉儲等職能的崗位各就其位、各司其職。
但是,在初級供應鏈管理形態中,這些崗位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單兵作戰是這類供應鏈最大的特點。在筆者專著《供應鏈架構師》中,曾經提到過"谷倉效應"和"神龍效應"。崗位與崗位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由于職責和目標的差異,大家主動隔離,注重自我保護和自我實現,如同在一座座彼此互不連通的谷倉之中,只能看到自己谷倉上方一片小小的天。有的谷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看到了豐收,而隔壁的谷倉卻還是空空如也,擔心今年可能要鬧饑荒。這又好似一條神龍,見頭不見尾,抑或是見尾不見頭。
初級供應鏈是我們今天最常見的供應鏈管理形態。表面上看,只要企業各部門之間職責明確、分工清晰,就能確保大家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從而實現高效的管理。但是如果企業內部未能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信息就無法順暢地流動,就更談不上協同。
在初級供應鏈企業中,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責任。上至部門經理下至普通員工,都在日復一日地修煉"吵架功夫",比比誰的嗓門大,誰更會"講道理"。當然,我們無法怪他們、更不應笑話他們。因為站在任何一個部門的角度,他們都有各自界限明確的職責和任務,都有彼此為之奮斗的部門指標,只是這些任務、職責和目標之間缺乏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因此,"吵架"成為了經理和員工在這個體系內得以生存的一個重要能力。誰不會吵架,吃虧的就一定是他!
整合供應鏈
——糖葫蘆得串起來吃
"整合級供應鏈管理形態"簡稱"整合供應鏈"。
從初級供應鏈的職能分工、部門隔離發展到整合供應鏈,最顯著的變化是企業內部形成了有效的協同機制,它的建立依靠的是跨部門的流程。
計劃、采購、生產、交付、退貨,被稱之為供應鏈的五大流程。在SCC(國際供應鏈理事會)的SCOR(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中,這五大流程被稱之為第一階流程(Level One Process)。由此一級級向下展開,直至可執行的流程元素層面。
除此以外,業界還有其它一些供應鏈流程的分類方法,例如將供應鏈流程分為"從計劃到生產P2M(Plan to Manufacture)"、"從采購到支付P2P(Procure to Pay)"、"從訂單到現金O2C(Order to Cash)"、"從問題到預防I2P(Issue to Prevention)"等。這些流程也可以一級級向下展開到元素層,并指導企業如何具體落地實施。
但是,單純地談獨立的流程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假如流程和流程之間沒有架構起有效的連接,這些流程就好比一顆顆散落的冰糖葫蘆,好吃卻并不好拿。因此,我們需要一根竹簽,把它們給串起來。
這根竹簽,對企業來說有兩個維度。這在筆者專著《供應鏈架構師》中有較為詳解的講解。
縱向維度,是從戰略出發到運營落地。供應鏈戰略是企業的二級戰略,需要服務于企業的競爭戰略。假如企業的競爭戰略不明確,供應鏈戰略就沒有方向;抑或是兩者不相匹配,企業的競爭戰略再好,供應鏈的戰略和運營跟不上,企業一樣無法高效運營。
橫向維度,是從需求出發所構建的內部銷售、計劃與運營協同平臺S&OP。它打破了部門之間的隔閡,圍繞供應鏈戰略,將各個部門不同的目標進行協調統一。即便做了錯誤的決定,內部S&OP平臺還具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它通過不斷地微調保證方向的正確性,形成了動態的協調系統。
需求和供應是供應鏈的兩端,這兩端有各自不同的追求。需求端不斷地追求個性化,供應端不斷地追求低成本,企業的盈利點就出現在兩者的動態平衡點上。從宏觀角度上來說,企業的縱向戰略決定了平衡點出現的范圍,而從微觀角度來說,企業的橫向S&OP平臺決定了平衡點的具體位置。
"整合供應鏈"解決了企業內部各部門的協同協作問題,但是如何才能突破企業的四壁圍墻,在供應鏈的上下游之間形成有效的協同,這就需要將企業的供應鏈再升級一個層次,進入到"協同級供應鏈管理形態"。
協同供應鏈
——你得擁有領袖魅力
"協同級供應鏈管理形態"簡稱"協同供應鏈"。
從整合供應鏈的職能協作、部門溝通發展到協同供應鏈,最顯著的變化是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也建立起了有效的協同機制,能夠讓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在供應鏈上順暢地流動起來。
需要強調的是:從整合級到協同級,其決定性因素不是技術,也不是實力,而是領導力!
原因很簡單,企業內部的流程整合可以依靠權力權威,依靠上級對下級的指令和命令,雖然也需要領導力,但即使領導力不足,只要方向正確,強行推動也可為之。但是,當企業面對上下游其它合作伙伴時,僅僅依靠權力權威,是無法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的。這個時候,位于企業管理頂層的CEO或董事長的領導力,就成為了決定供應鏈升級成敗與否的關鍵。
優秀的供應鏈企業,背后往往都有一位甚至數位領袖級的企業家。亨利·福特(福特汽車)、大野耐一和豐田章男(豐田汽車)、阿曼西奧·奧特加(ZARA)、麥克·戴爾(戴爾)、杰夫·貝索斯(亞馬遜)、柳傳志(聯想)、任正非(華為)……當然,還有正在為之而努力的京東劉強東,以及阿里巴巴的馬云。
京東和阿里,目標都一樣,但是路徑不同,當然,路徑也和企業的基因有關。前者通過自建自營來完善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即"我鋪路,大家走";而后者則采用合作共建的方式來構建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即"大家鋪路,一起走"。
他們的目的都一樣,就是構建連接,只是構建的方式不一樣。京東靠的是實物流引領整合,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而阿里靠的是信息流引領整合,布局全面、大開大合。
在供應鏈的升級過程中,誰主導了連接的構建,誰就擁有最大的話語權。因此,阿里將其"智慧物流論壇"的主題也定位在了"連接"這個關鍵詞上,2016年是"重新連接",而今年則是"連接升級"。
連接的構建,需要做三件事情,即供應鏈領導力的三大目標。
第一、指明方向:為供應鏈制定愿景和戰略;
第二、協調統一:促使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第三、獲得承諾:激勵供應鏈合作伙伴為實現愿景和戰略而持續努力。
說起來輕松,但是做起來難!"構建連接"是供應鏈升級過程中最難的一關!因為連接的基礎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市場環境的波動、政府政策的調整、客戶需求的升級、上下游伙伴實力的變換,而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因此這種連接是動態的、難以把握的、高度需要領導力的。
這不,這邊阿里剛剛提出了"連接升級"的概念,那邊就和順豐互掐了起來。他們一掐不要緊,供應鏈上的小伙伴們就慌亂了,紛紛忙著站隊。這里面,有隔岸觀火的,有趁火打劫的,甚至還有唯恐天下不亂的,當然,還有很多理智判斷,靜觀其變或是主動溝通,協調雙方的。一時間,電商物流界風起云涌,好不熱鬧!
毫無疑問,連接一定是大勢所趨!而主導連接的權力,是兵家必爭之地!不管是馬云,還是劉強東,或者是王衛,他們無疑都是這個時代頂尖的企業家,但是在主導連接這件事情上,終極PK的一定是他們的"領導力"!故事會怎樣繼續,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內容摘自網絡,如涉及隱私侵權等問題,請聯系本公眾平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