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立新的世界經濟增長極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日前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說,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將加快編制產業發展、交通、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專項規劃。
近期,一批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正加快推進。如港珠澳大橋已建成并基本具備通車條件;廣深港高鐵基本建成,其中廣州到深圳高鐵已建成通車,深圳到香港高鐵正在聯調聯試,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審議批準了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的通關安排。
此外,有利于粵港澳三地人員、貨物和資金往來的政策舉措正陸續出臺,包括鼓勵港澳同胞到內地就學、就業、生活的有關措施等。三地還在聯手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取得新進展和早期收獲。
世界上有三大成功的灣區:紐約大灣區、舊金山大灣區和東京大灣區。
粵港澳將成為未來的世界第四大灣區,共同繁榮的世界級城市群以及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專家分析稱,世界三大成功灣區的成功因素:
一、天然良港,陸上交通便捷。
二、配套的交易中心。
三、重要的制造業中心。
四、科研機構或院校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
這些,粵港澳大灣區全都具備。據《瞭望》周刊提供的數據,粵港澳大灣區在區域對外貿易、利用外資總額、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等方面甚至更勝一籌。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密集發達的世界級機場群、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貨物吞吐量問鼎全球的港口群、先進的高鐵城軌網。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香港這個國際級航運和物流中心,更擁有全球最密集的海港群和空港群。根據2016年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擁有三個世界級的集裝箱港口:深圳港(全球排名第三)、香港港(全球排名第五)、廣州港(全球排名第七)。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7118萬標箱,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1.86億人次,位居四大灣區之首,以不足全國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2%的經濟總量。
讓我們來看一看世界灣區主要經濟指標: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何寧卡就曾系統論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他說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并建議,重點從六個方面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
二是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創新平臺,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三是攜手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深化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經貿合作,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打造CEPA(《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升級版。
四是培育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加快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先導區。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
五是共建金融核心圈,推動粵港澳金融競合有序、協同發展,培育金融合作新平臺,擴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要素雙向開放與聯通,打造引領泛珠、輻射東南亞、服務于“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形成以香港為龍頭,以廣州、深圳、澳門、珠海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金融核心圈。
六是共建大灣區優質生活圈,以改善社會民生為重點,打造國際化教育高地,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共建健康灣區,推進社會協同治理,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綠色、宜居、宜業、宜游的世界級城市群。
如今,這些仍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基本藍本。
全國政協委員魏明德建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聯合內地相關金融部門,加強金融支持:一是建議內地與香港共同打造一個能支持“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龐大資金需求、市場交易量足夠大、產品種類豐富、體制機制健全、監管規范高效、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全球性金融中心。二是建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投資銀行,內地與香港全方位合作,共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發展建設。除了為相關發展項目提供貸款、股權投資以及提供擔保等融資支持外,也包括離岸金融、資本運作、融資租賃、風險管理等的完善綜合配套,以及拓展包括項目評估、資信證明、企業管理咨詢、財務顧問等在內的咨詢顧問業務。在金融衍生產品方面創新發展,提升銀行業國際化水平。
全國兩會期間,一份由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牽頭,近120位委員聯署的提案,成為媒體爭相關注的焦點。提案提出,由于粵港澳三地涉及不同社會制度及經濟體系、獨立關稅,因此應加強頂層設計,由一位國家領導人親自掛帥,督導落實大灣區發展規劃,統籌國務院發改委、相關中央部委與廣東省政府和港澳特區政府的協調工作,可以更有效地推動落實,以早日把該區域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灣區,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繼續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推動“一帶一路”。
今年兩會期間,香港、澳門各界滿懷熱情,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期望溢于言表。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兼全國工商聯常委楊華勇談到粵港澳大灣區時建議,首先須通過宣傳,使香港民眾加深對大灣區的了解,改變固化觀念,達成社會共識。他說香港土地不足,市場有限,經濟轉型困難,但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闊的腹地和完備的產業體系,這樣一來可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和強大動力,也將會為香港注入新活力。港界人士也呼吁香港應把握好這一巨大機遇來突破發展瓶頸,并鼓勵青年人積極主動嘗試,在粵港澳大灣區“敲敲門”。
全國人大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鄭曉松認為,澳門最大的優勢在于資金優勢,資金的裁量盈余超5000余億元,如何使澳門的資金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好優勢,是當前應該研究的重點。此外,澳門和葡語系國家有著密切聯系,如何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發揮好澳門這種橋梁紐帶作用,使大灣區建設能更好地與國際上,特別是葡語系國家、東南亞國家溝通,共同協作,也是一個研究方向。
來源 | 現代物流報
嘉誠國際物流整理發布,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平臺刪除。